摘 要 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已呈现扩散蔓延态势,企业和个人防疫物资采购需求急剧增长,与此同时,趁疫情实施的国际经贸欺诈也开始集中出现。在全球疫情爆发之际,一些海外不法商家企图“浑水摸鱼”,利用出口商迫切希望拿订单、去库存的心理骗取货物。企业需高度重视,谨防疫情下的“趁火打劫”。 警惕!一大波“洋骗子”正在袭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,一大波“洋骗子”已磨刀霍霍,正向中国外贸企业袭来。每当中国外贸遭遇严峻的形势时,“洋骗子”们总会浑水摸鱼,让不少企业受骗,严重威胁着企业出口安全。那么,疫情之下哪些“洋骗子”会频繁出入? 01、“李鬼”冒充“李逵” 当前,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人员出入境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,国内出口企业和国外进口商当面洽谈业务已经变得十分困难,只能通过电话、邮件等方式联络,给“李鬼”冒充“李逵”创造了条件。“李鬼”通常采用的伎俩,把自己说成是某知名买家的代理人或直接冒充知名买家,误导出口企业以为合同是和知名买家签订,付款责任落在知名买家身上。出口企业等事后被拖欠货款并向知名买家催款才明白,知名买家根本不是自己的买方,也无付款责任,而“李鬼”早已逃之夭夭。“李鬼”容易得逞的重要原因在于,国际贸易合同基本以签字为主,无需盖章,造假成本低,辨别难度大。 02、恶意拒收压价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企业的复工和物流带了诸多不便,不少订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延迟交付的情况,延迟交付容易成为“洋骗子”恶意拒收的“正当理由”。“洋骗子”会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大幅降价或者由“付款赎单”改成“提货后付款”,否则威胁将拒收货物。事实上,延迟交付的情况下,只要货物没有影响买家的销售,一般情况并不会成为买家拒收的理由,但一旦被“洋骗子”利用,会非常被动。对出口企业来讲,货物被拒收,会产生大额的滞港滞期费,转卖也会产生新的运费,还不一定可以顺利转卖。 03、利用贸易纠纷逃避债务 贸易纠纷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难题,贸易纠纷甚至已经成为不少买家逃避债务的常用手段。从中国信保以往处理的案件看,买家常提的贸易纠纷包括产品质量存在瑕疵、货物迟出运等。而根据美国法律,商业贸易纠纷在官方权威机构判定前,很难给其中一方打上失信的标记。另一方面,出口企业如果选择应诉,则会面临取证难、律师和诉讼成本高的问题,这也成为买家恶意找贸易纠纷现象猖獗的原因。疫情之下,出口方的履约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履约瑕疵也增加了“洋骗子”逃避债务的底气。 04、无单提货 |